病历记录
姓名:Sarfaraz 国籍:伊朗
性别:男 职业:学生
年龄:19岁 入院日期:2010年10月1日
婚姻状况:未婚 病史陈述者:患者本人
主诉:步态不稳3年,加重站立不稳,行走困难1年。
2010年10月1日2:00
患者Sarfaraz,男,19岁,因步态不稳3年,加重站立不稳,行走困难1年,于2010年10月1日凌晨2:00, 从芷江机场接入我院治疗。
病历特点:
1、步态不稳3年,加重站立不稳,行走困难1年。
2、患者3年前出现不明原因的步态不稳及全身笨拙进而出现步态蹒跚,站立不稳,肢体不协调,辩距不良,意向性颤振,手笨拙,取物不准,肌无力,下肢为甚,伴言语不清,最终导致了行走及站立功能的丧失。现症见:全身消瘦,身体虚弱,但肌无明显萎缩,肌肉疼痛,颈部肌肉僵硬,饮水正常,饮食可但易疲劳,行走及站立功能丧失,且以下肢无力症状突出。语言不清,辩距不良,指鼻及跟膝胫实验阳性,浅感觉异常。眼球震颤,出汗异常,头汗多,吞咽困难,排尿困难,起床半小时内僵硬不明显,热浴肌肉较松弛。大便日一次,尿微黄。
3、T:36.4℃ P:60次/分 R:20次/分 BP:100/70mmHg
4、发育不良,肌肉消瘦,神志清楚,被动体位,肌肉僵硬。
5、胸廓大小及形态正常,叩诊清音,双肺病理性呼吸音,无干湿罗音,心界不大,心率60次/分,无病理性杂音。
6、四肢抬举及运动障碍,脊椎变形,活动受限,舌质红,苔薄腻,脉虚。
7、辅助检查:心电图检查,有右心室扩大的可能性。
诊断依据:
中医诊断依据:患者四肢僵硬,站立不稳,肢体不协调,辩距不良,意向震颤,肌无力,语言不清,眼球震颤,四肢不温,握力,右手:13.9,左手:12.0,舌质红,苔薄腻,尺脉虚,诊断为“骨摇”。
西医诊断依据:步态不稳3年,加重站立不稳,行走困难1年,最终导致无法站立,取物不准,指鼻实验阳性,1月前做了MRI检查,有脑萎缩,父母是近亲结婚,所以不难诊断:遗传性共济失调。
鉴别诊断:中医鉴别诊断,本病与中风病相鉴,该病以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或不经昏仆而逐渐加重,即以半身不遂,口舌歪斜为主症。
西医鉴别诊断:本病应与颅内肿瘤相鉴别,MRI现实本病有脑萎缩,可鉴别。
初步诊断:
中医诊断:骨摇
症候诊断:肾虚骨萎
西医诊断:遗传性共济失调
诊疗计划:
1、中医内科护理常规
2、I级护理
3、陪护
4、高蛋白饮食
5、针灸、按摩,日一次
6、完善各项入院检查
病程记录
2010年10月3日10:00
患者因步态不稳3年,加重站立不稳不能行走1年入院。
刻诊:步态不稳,全身性笨拙,站立不稳,辩距不良,意向性震颤,手笨拙,取物不准,肌无力,双下肢为甚,站立行走功能丧失,体语言不清,肌肉僵硬,眼球震颤,异常出汗,尿频吞咽不利,唾涎多,舌质淡,苔薄腻,脉虚,父母近亲结婚,可诊合参,中医辨证属,肾虚脑萎为本。肾芷精,精生髓,髓充脑。肾精亏虚,隋海失养为其主要病机,补肾填精,益髓充脑为其治疗大法,予左归丸化裁治疗。
2010年10月6日10:00
患者小便好转,能正常控制,唾涎减少,语言稍清晰,双上肢力量增加,右手握力20kg, 左手握力17.9kg, 肌肉仍僵硬,全身笨拙,舌质淡红,苔薄稍腻,脉仍虚。
2010年10月9日9:30
患者肌肉僵直,全身笨拙,舌质淡红,苔薄稍腻,脉虚,显震颤明显好转。
2010年10月13日9:00—11:00
鉴于患者病情严重,为总结入院至现在的治疗效果,现请张秀燕副主任医师,朱明主治医师对本例患者进行会诊,会诊一致认为,本阶段取得的成效:1、皮肤稍温暖 2、眼睛容易睁开,各方转动较灵活 3、肌肉较前柔软 4、握力增加 5、指鼻实验取得好转。不足之处:1、声音微弱,改变不明显 2、吞咽无明显改变 3、僵硬改变不显著 4、呼吸功能无明显进步。
2010年10月19日10:00
患者经近半月的治疗,精神面貌明显改善,眼睛震颤基本控制,全身肌肉较前柔软,睡眠正常,饮食可,二便调。今天观其行走姿态,迈步较前灵活,舌质淡红,苔黄,脉仍虚,辨证仍属肾精亏虚,隋海不足,筋脉失养为主要病机。“形不足补之以味”,继以补肾填精,益髓荣脑,柔筋通络为治疗大法。
2010年10月26日10:00
患者病情持续好转,现能自行行走5-10分钟,全身肌肉较前柔软,精神状态亦较佳,舌质淡红,苔黄,脉虚。
2010年11月1日10:00
患者病情持续好转,但仍不能自主站立,行走亦不稳,余可,舌质淡红,苔淡黄,脉仍虚,但较之前已有增强,治疗仍以补肾填精,益髓荣脑,柔筋通络为主。
2010年11月6日10:00
患者近几日病情无甚明显变化,唯觉双下肢僵硬稍减,舌质淡红,苔薄,脉虚弱。
2010年11月11日10:00
患者经补肾填精,益髓充脑,柔筋活络,化痰开窍等法,随症加减,结合新针,按摩等综合治疗40天,患者全身性笨拙有所改善,意向性震颤减轻,双手较前灵活,能准确摄取物品。精神意识较前灵敏,语言明显改善,肌肉僵硬减轻,眼珠震颤消失,出汗止,吞咽顺利,痰涎显减,每天在母亲照扶下,能行走数分钟,能自己坐下大、小便,舌质仍淡,苔薄腻,脉搏较前有力,综观全局,收到了初步疗效。
2010年11月16日10:00
患者近几日痉挛,震颤稍有加重,眼睑眨动次数稍有增加,夜间睡眠时已能自主翻身,其余病情稳定,舌质淡,苔薄腻,脉搏较前有力。
2010年11月21日10:00
患者现痉挛,震颤情况稍有好转,眼睑眨动次数亦有减少,双手对指动作较前为好,能缓慢地听从指令活动手部。双上肢和双下肢,能在其母亲的照顾下行走数分钟。舌质淡,苔薄腻而稍干,脉搏小弦。
2010年11月26日10:00
患者近几日病情稳定,无甚明显变化,舌质薄腻而稍干,脉搏小弦,口腔内痰涎稍粘。
2010年12月1日10:00
患者经补肾填精,益髓充脑,柔筋活络,化痰开窍等法,随症加减,配合针灸,按摩等综合治疗63天,患者全身性强直,痉挛均有较明显减轻,双手较前灵活,能准确取摄物品,精神意识较前灵敏,语言明显改善,出汗止,吞咽顺利,痰涎显减,能在其母帮助下行走数分钟,二便调,舌质淡,苔薄腻,脉虚弦但较前有力。患者拟于明日下午出院,嘱其回国后:1、避风寒,调饮食,畅情志;2、继续服用治疗。
出院时情况:患者现全身性强直,痉挛有较明显减轻,双手较前灵活,精神意识较前灵敏,语言明显改善,吞咽顺利,痰涎显减,能在其母帮助下行走数分钟,二便调,舌质淡,苔薄腻,脉虚弦但较前有力。
出院后医嘱:1、避风寒,调饮食,畅情志。
2、出院继续服用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