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历记录
姓名:Wallace 国籍:美国
性别:男 职业:商人
年龄:68岁 入院日期:2011年5月28日
婚姻状况:已婚 病史陈述者:患者本人
主诉:腰腿疼痛伴双下肢肿无知觉1年半。
2011年5月28日2PM
患者Wallace,男,68岁,美国人。因腰腿疼痛,麻木伴双下肢肿一年半,于2011年5月28日10点由芷江机声接入我院住院治疗。
病历特点:
1、 腰腿疼痛,麻木伴双下肢肿一年半。
2、一年半前因患“脊柱炎”行手术治疗后,右侧面部及双上肢麻木,双眼复视,腰腿部疼痛,麻木,双下肢肿,经当地医院治疗后面部及上肢麻木感消失,无复视。现症见:腰腿疼痛(现服用吡罗普康),双下肢肿,以左侧为甚,行走困难,平衡感差。胸闷,头晕,头痛,痛在后脑,时有腹胀,胃部时有灼热痛,双侧胸胁部及双下肢时有抽痛。双耳听力下降,戴助听器。易疲劳,倦怠乏力。口干,无口苦口臭,小便淡黄,量正常,大便褐色不成形。寐不安,纳可。
3. 既往史:1980年患“胃溃疡”经治好转。“高血压”史15年,最高值190/160mmHg。现一直服用速尿等,维持在正常范围内。失眠12年,每天服用氯硝西泮,能睡3-4小时。4年半前患“前列腺癌”已手术切除,安装人工尿道括约肌。对鱼、虾、菠萝、青霉素过敏。
4、体查:T:36.2℃ P:62次/分 R:20次/分 BP:125/80mmHg
全身多处大小不等红痣及黑色班痣,以胸腹部多见,面部右眉上方有硬币大小黑斑胎记。腰部纺10CM长手术疤痕,臀部麻木,疼痛,下肢多处压痛点,以双腿内侧为甚。双下肢肿,按之凹陷不起,以左侧为甚,双腿有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及蜘蛛痣。行走需借助步行器。舌淡,苔薄白,脉弦细。
5、辅助检查:暂缺。
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及鉴别诊断:患者腰腿疼痛,臀部疼痛,麻木,双下肢多处压痛;双下肢肿,按之凹陷不起,双腿有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及蜘蛛痣,可分别诊为“痹症”,“水肿”。痹症需与痿症鉴别。二者均有肢体运动障碍,但痿症以肌肉萎缩,废用为主症,而本病例无故可鉴别。水肿与膨胀相鉴别:膨胀以腹胀如鼓,皮色苍黄,腹皮脉络暴露为主,肢体多不肿,反见瘦削。故可鉴别。
初步诊断:
中医诊断:1. 痹证 气滞血瘀
2. 水肿 瘀阻水停
西医诊断:脊柱炎术后
诊疗计划:
1、中医内科护理常规
2、陪护
3、II级护理
4、普食
5、中医治则,行气化瘀,利水消肿
6、完善相关辅助检查
病程记录
2011年5月29日10:00 主治医师查房记录
今日朱明主治医师查房,患者诉:一年前因“脊柱炎”手术治疗后,右侧面部及双上肢麻木,双眼复视,腰腿疼痛,麻木,双下肢肿。经当地医院治疗后,面部及上肢麻木消失,无复视。现症见:腰腿疼痛,双下肢肿,以左侧为甚,行走困难,平衡感差。胸闷,头晕头痛,痛在后脑。时有腹胀,胃部时有灼热痛,双侧胸胁部及双下肢时有抽痛。双耳听力下降,戴助听器。易疲劳,倦怠乏力。口干 ,无口苦,口臭,小便淡黄,量正常。大便褐色不成形。寐不安,纳可。舌淡,苔薄白,脉弦细。朱明主治医师认为患者当属“痹症”“水肿”,证属气滞血瘀,瘀阻停,治宜行气化瘀,利水消肿。循前方。
2011年5月30日10:00
患者诉昨晚寐佳,睡七小时未醒。余症同上。继前方。Blood-R示HGB174g/L。
2011年5月31日10:00
患者诉寐佳,疼痛稍微有好转,下肢肿减轻,已能感觉热、冷。
2011年6月1日10:00
患者诉下肢疼痛,水肿,麻木均明显好转。腰臀部仍痛,麻木。今查stool-R+OB(一)。B超示:胆囊结石并胆囊炎,胆囊缩小,轻度脂肪肝。CT示: 1、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。2、2.3.4椎体内环形高密度灶,考虑为汗莫氏结节形成。3、L3/4及L4/5椎间盘膨出。今中药加药,嘱患者饮食低脂,低胆固醇饮食。
2011年6月4日10:00
患者下肢肿已明显好转,已恢复知觉。但臀部仍疼痛,麻木,今中药处方主以活血化瘀,搜风通络为主。
2011年6月7日10:00
患者诉中药难以下咽,今去几样药。3付(6.7-9)。
2011年6月10日10:00
患者诉下肢肿明显好转,腰骶部疼痛麻木无改善,今调整处方。
2011年6月13日10:00
患者诉腰骶部仍痛,昨夜饭后欲呕。今调整处方。
2011年6月16日10:00
患者诉腰骶部疼痛减轻,麻木好转。但近两天每晚双足肿甚,晨起即消。
2011年6月20日10:00
患者诉现腰骶部疼痛为一个直径15CM的圆圈,呈线性,双足自晚6点起仍有水肿,晨起即消,现平衡感较前为好,舌质黯,稍显苍老,苔薄黄腻,脉弦。
2011年6月24日10:00
患者因签证到期要求今日出院,准予出院,嘱出院,慎起居,避风寒,调饮食,畅情志,注意锻炼身体。
出院时情况:患者出院时腰腿疼痛,麻木好转,双下肢肿消,行走较前稳,平衡感明显好转,可控制速度并可倒行,但不能行走太久。无胸闷,头晕,痛。无抽搐。
出院后医嘱:1. 出院
2. 避风寒,慎起居,调饮食,畅情志
3. 注意锻炼。